人類之所以面孔向前、腳掌往前表示人的一生便是不斷的KEEP WALKING,有時候換個想法或方式,對於身體也有不錯的效益。

記得之前在大學時代修習體育課的同時,老師請我們在平衡木上正向行走,倒退行走,甚至希望我們可以在平衡木上做出側手翻、前手翻,甚至後翻下木等高難度動作,對於不是科班出身的我們,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倒是「後退走」的體驗深刻的刻畫在我的腦海中。

老師教導我們倒退行走時首先腳要站穩,要後退的腳要輕輕的從平衡木的側邊划過,體驗平衡木的位置之後在落腳,依序類推後退。但是對於特殊生來說這樣的能力是非常高超的技巧,要讓原先平衡感、肢體動作不協調的他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動作,不是要先在下面放上床墊來預防,那第二個答案就是~老師一定是瘋了!有鑑於此,這次我們設計的方式是先讓小朋友站立在平衡木上呈現後退姿勢,老師在下面面向前手牽手帶引,後來發現小朋友仍然無法直線的後退,檢討原因之後發現由於老師在底下牽引,小朋友會將重心全部依賴在老師這邊,因此無法發展、改善本身的平衡感。後來老師也跟著上木,呈現兩人面對面手牽手,學生往後退,老師往前走的景象。當小朋友面對老師時,或許會一直在意腳步的表現,深覺一定要看著平衡木才會走,或是擔心老師的腳會去踩到他造成跌倒,其實正確的動作應該是兩人雙手自然牽起,四目交接,並保持一步的距離,讓學生用自己身體去感覺平衡木的位置,進而發展出本體感覺,當腦部下達指令去專注時,一方面小朋友的專注力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腦幹、脊椎附近的肌肉緊張用力,進而強化到脊椎兩側神經突觸的發展。當來回操作兩次學生也漸漸「上腳」時,老師可以不經易的輕輕晃動單側,讓小朋友突然重心不穩,端視小朋友有沒有自發性的將身體回拉至中間的位置(力道不宜過猛)。待小朋友漸漸熟練後,也可請兩兩小朋友互助,老師則在底下擔任輔助員的角色,或是協助其他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做加強訓練。

倒退走.jpg
兩兩倒退走.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左右手之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