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經過各種領域藝文界人士的推動,將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活化利用,終於在1999年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單位、及個人使用,也因為這樣台北酒廠~華山藝文特區,在台北市中心重新有了新的生命。

華山 068.jpg
華山 175.jpg

華山的範圍包含酒廠和華山車站,在1922年,由日治台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姓名而來的「樺山町」而名起,在1945年後台北酒廠改由公營的「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經營,此時酒廠研發了各種水果酒,因此有了「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因此在華山可以看到別的酒廠看不到的「果酒禮堂」。1987年,由於都市化的影響,酒廠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而酒廠也因此開始閒置。2004年文建會進行了短期的修繕和長期的拓展,進行了一年的封園整修,在2005年底重新開園,胖子和我利用這個週末,來到酒廠想要聞聞酒香和藝文香。

從新竹搭乘國光號到最近爭議不斷的「國道客運轉運站」,走了一大段的路(也不知道為何這樣規劃),來到了台北捷運車站,華山藝文特區距離台北車站並不遠,搭乘板南線只要一站便可以到達「善導寺」,從5號出口出站,步行約10分鐘便可到達「華山藝文特區」,一走進華山特區的範圍,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腹地,錯落著幾棟舊建築,想不到在擁擠的台北市竟然還會有這樣的的綠地空間,在廣場近馬路的邊緣可以看到王文志先生設計的裝置藝術,竹編意象的酒瓶和酒杯,象徵著台北酒廠的新生命。在酒瓶的一旁則有鐵鑄的紅雞,為什麼要有紅雞呢?我也不知道,他也沒寫清楚。中3館一開始以為是服務中心,結果一進去才發現一樓是華山部落格(用餐的地方),二樓則是行政中心。中7館原本是兒童百寶箱,可是去的當天門戶緊鎖,只看到了沿著門簷而生的樹木,這應該就是華山最有名的「樹抱門」吧(和樹抱石一樣)。旁邊的中4館是一棟三連式的連棟建築,在這邊規劃的是「工藝達人工坊」,一區區的規劃空間有著不同類型的主題,玻璃、銀飾、陶藝、編織、竹工、木雕等,不僅可以看到名家們匠心獨具的作品,也有著不同的體驗活動,重點是幾乎每一種都只要50元左右。只是我和胖子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在此停留,只好在出入口的竹刻處留下我們的簽名。中2館是果酒禮堂,一樓展示的是日本名家柳宗悅的「下手物」展覽,何謂「下手物」呢?就是和平民百姓生活較為相關藝品,有點像是現在文建會在推廣的「全民美學」的觀念。另一半部則播放日本藝品家的影帶,像是和服的製作、腰帶的設計等等,讓我們瞭解到縱使到了日本也不見得能夠瞭解的生活知識。走出戶外爬上通往二樓的古樓梯,出現的是則是目前是日本最流行裂織、染製品、陶瓷燒、漆器、一刀雕等,只是在這部分的解說好像稍嫌不足。

下了樓梯轉往東2館,四棟連棟的建築,一開始可以看到「克萊夫之森」,在這邊可以看到一堆天然的工藝材料~布染、稻草、竹子等,可以讓小朋友們在這邊盡情的玩耍和操作;「真悅美之村」可以看到全國九大類工藝師的作品,體驗各種不同工藝的精神;最後半部的「顏水龍之旅」,可以看到顏水龍阿公在全國不同部落地方,尋訪各種傳統工藝的足跡,其中最讓我熟悉的並不是他的畫架,也不是他深入原住民部落的故事,而是他在台中自由路23號太陽餅店家牆上留下來的馬賽克壁畫,因為之前在台中求學時我們就是認明這樣的標誌才知道哪間是太陽餅老店,只是現在賣太陽餅的好像都號稱自己是老家,彷彿這樣才會有顧客上門,撇開這樣的話題不談,緊接著來到了東3館,只是好像人氣不是很盛,而且裡面的展演內容好像也蠻無趣的,只好在中棟和東棟建築的中間廣場,拍起了建築物的外觀,其實華山裡面的建築物形體幾乎是大同小異,不管是外牆上高處的窗戶,還是建築物內屋頂的衍架,只要仔細的觀察便可發現他們的不同。進入了中6棟,一入眼簾看到的便是為數不少的大小鑼鈸,原來迴盪在華山的聲音就是這個,參觀的遊客來到這邊,幾乎都會敲上幾下,彷彿在祈禱今年的好運,只是大家好像都忽略了在一旁角落靜靜敲打鐵塊、鑼面的叔叔,其實敲鑼面的叔叔是之前電視上有介紹的林午鐵工廠老闆的大兒子,據說他是全省唯一一個可以替鑼面調音的師傅,很多人都將走音的鑼送去他那邊調整;至於另外一個敲打鐵塊、鐵具的則是林午的二兒子。在炎炎的烈焰下,更可以體會他們的辛苦,和保存台灣手工藝的用心。

離開了中6館其實大多數的建築和可以展覽的地點都參觀完了,只剩下那跟大大的煙囪還未和它合影,只是那個煙囪感覺起來好像是後面才建造的,因為它的底部爐灶就在路旁,完全看不出來和旁邊的建築或是機器有任何的相關性,這部分則需要再查證。看完了煙囪之後沿著小路轉到了中7棟的後方,原本平凡無奇、僅有斑駁牆面的走廊卻讓我們發現它不凡的內在,透過緊閉的髒污的窗戶,我們看到了裡面的大廳屋頂上方有著三個多邊形的窟窿,只是這樣的建築卻無法讓遊客進去參觀和拍攝,可能是怕危險的緣故吧!後來在服務中心提供的簡介中,我們看到了那個窟窿真實的面貌,更加深了我想要進去觀賞的信念,只是只能靜待下回的造訪。

其實在台北有很多的舊建築,只是幾乎都位在台北市中心,也因此常常和經濟發展相衝突,兩相衡量下,通常文化和古蹟都是被犧牲的一群,所幸透過有心人士的奔走,讓這樣的瑰寶能夠一洗塵垢,以原本或是仿舊或是全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的眼前,也重新賦予它新時代的價值。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http://www.art-district.org.tw/

華山文化園區http://huashan.cca.gov.tw/

華山.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左右手之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